山水宁夏,层层新绿厚金山

时间:2021-08-18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宁夏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为生态坐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以生态修复之“手”,疗愈山水自然;以系统思维发力,筑牢生态屏障,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天蓝地绿水清,美丽画卷在宁夏大地铺展,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精心呵护,守卫母亲河安澜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既为宁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宁夏立足黄河流域、保护生态环境赋予了政治责任。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宁夏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宁夏坚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推进固沙护土、宽河固堤、“四乱”清理,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农业退水“五水共治”,保障黄河安澜、保护流域生态、保证黄河水质。

“我心中的美丽新宁夏,离不开美丽的黄河。”年过七旬的石嘴山市惠农区居民赵桂琴回忆,小时候,她家就在黄河边上,“夜深人静,能听到哗哗的黄河流水声。”如今,赵桂琴每天在黄河边的石嘴子公园锻炼,乐此不疲。

夏日,黄河石嘴山段入黄人工湿地附近的河堤边,绿树成荫。“这里曾是臭水沟,治理后水变清了,典农河流入黄河的水质也更优了。”石嘴山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办工作人员杨宁安介绍,从2016年起,典农河石嘴山段相继建设了7个人工湿地,每个湿地都像一台净水器,通过生态净化系统削减污染物浓度后,再将水排入黄河。

“渝河水质已经从劣Ⅴ类重度污染水体改善为优良水质,两岸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近日,隆德县渝河联财出境断面处,固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渝河治理,是宁夏创新河湖治理模式的缩影。无论干流支流,还是干渠支沟,都是宁夏“黄河干流断面水质Ⅱ类进Ⅱ类出”的目标。

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广泛应用,守住了排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建成投运,将劣Ⅴ类的污水转化成Ⅱ类水;银川市投资6亿元建设城市建成区清污分流工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在宁夏,906条河流和91个湖泊都有“归属”——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落实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3846名,实现了河湖“全覆盖”和“应管尽管”。

在宁夏,水环境保护顶层构架已经形成,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黄河干支流、重点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思路已经厘清。通过各项水污染防治,银川四二干沟、石嘴山第三(五)排水沟、中卫第四排水沟等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全区3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3个工业园区废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全面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

2017年至2020年,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2020年,全区15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3%,11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1.8%,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入黄口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

保护母亲河安澜,宁夏继续以系统化的思维、综合性的措施,统筹上下游、共治干支流、齐抓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努力在黄河流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望“三山” 夯实生态安全屏障

贺兰山、罗山、六盘山,守望塞上江南,见证美丽宁夏。

“十三五”期间,宁夏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2016年的46.08上升到2020年度的47.82,其中,“三山”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明显提高。

今年,宁夏持续推进“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提升“三山”生态功能。

7月16日上午,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石嘴山市管理站站长郝小军带着马林涛等几位护林员,一路向保护区深处巡护。站在大磴沟山峰高台处远眺:曾经七八个三四百米高的渣台,完成了削坡降台整治,金叶榆、刺槐、枣树等生机盎然。

在贺兰山,宁夏聚焦贺兰山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45处煤矿、渣堆及煤炭集中加工区等,集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阻击战。关闭退出11处煤矿,启动12处保留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基本完成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堆治理,石嘴山崇岗、长胜2处煤炭集中加工区整改升级,逐步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环境。

以自然修复为主,通过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等方式,全面提升贺兰山生态屏障功能。

在中部干旱带,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荒漠翡翠”。据测算,罗山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1138.27万立方米、保持水土269.20万吨。

经多年系统修复和保护,罗山保护区内蒙古扁桃、中麻黄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逐年扩增,林草综合盖度由“十五”时期的30%增加到目前的70%以上。

生态环境改善,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的变化上。植被,水源,小气候,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山的表达。

今年3月,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统计: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如期完成营造林任务260万亩。260万亩,意味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得以强化,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今年,宁夏在六盘山启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进一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再过5年,‘三山’生态修复将迎来另一番景致。”护林员马林涛说。

宁夏印发《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明确2020年至2025年,分年度、分区域、分圈层谋划7大类99个工程项目,建设规模72.78万公顷,概算投资186.42亿元。力争通过3至5年的不懈努力,使“三山”及规划区域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果,生态自愈能力显著提高,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增强。

综合治理 美丽宁夏唱新歌

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宁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以综合监测为“入口”。7月初,宁夏推动“林草湿沙”生态综合监测一体化,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过去的监测工作多为分散开展,本次通过一体化推进,能够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情况等进行系统研判,这是宁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础,也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综合监测也是宁夏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科学数据支撑。今年,宁夏印发《宁夏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沙漠化土地治理面积等都将作为林长制的重要考核指标,由此深化林业改革,严格资源保护,增加生态福祉。

山与林“焕活”——推进先行区建设,下好“四权”改革先手棋。宁夏山林权改革,重在植绿增绿。我区将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放活经营权,增强社会投资活力,确保完成2025年森林覆盖率20%目标任务,实现山林权生态价值增值、生态效益提升、生态环境好转,厚植美丽新宁夏生态底色。

林与草融合——今年4月,《宁夏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标志着宁夏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着力提升草原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推进林草融合发展。

沙与水和谐——在沙坡头旅游区,大漠与黄河相互呼应;在沙湖湿地,演绎沙与水的“协奏”。截至2020年底,全区湿地面积达311万亩。“十四五”期间,宁夏将恢复湿地面积36.6万亩、修复湿地107.4万亩、新建湿地公园10个,湿地保护率达到58%。

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作为自然形态的“微缩盆景”,宁夏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做到“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今年上半年,宁夏完成营造林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4.7%;修复退化草原11.9万亩,占年度任务的59.5%;恢复湿地10.1万亩、湿地保护恢复19.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治理荒漠化面积7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88.6%。7万余亩蚂蚁森林项目、5000亩幸福家园项目启动实施。

绿色发展正当时,美丽新宁夏正前行。(记者  李 锦  毛雪皎)

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沟道治理、末端治理等综合整治措施,隆德县完成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渝河国控断面水质平均达到Ⅱ类。记者 党硕 摄

罗山保护区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是宁夏中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宁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素有“荒漠翡翠”之称。记者 钱建忠 摄

贺兰山银川段,绿色的植被将山川覆盖,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态美景。自2017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在贺兰山保护区内打出一系列恢复整治组合拳,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记者 马楠 摄

泾源县借助“绿盾行动”,整治六盘山三关口矿区,依法关停拆除石灰窑33口、工矿企业19家、水泥厂2家。采取自然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修复矿区1683亩。记者 党硕 摄

在沙湖旅游景区,游客尽享大自然美景。记者 马楠 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