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层行【归档】

改革开放四十年乡村巨变谱新篇 ​——平罗县头闸镇实现华丽转身

来源: 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日期: 2018-12-12

翰林清风,文化故里。走进平罗县头闸镇,看乡村巨变。头闸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沐浴下,凭借着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发展。40年的生动实践,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的成就。

土生土长的平罗县头闸镇西永惠村村民王学山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的变化。作为农民,他最直接的感受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40年的变化太大了,太多了。我就从种田的变化说吧,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农民种田靠骡子、牛马等牲口;上世纪90年代农村有了拖拉机,农民种田开始使用机械;2000年有了播种机、收割机;到了2010年,农民种田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王学山所说的种田模式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迁。

思想逐步解放

乡风日益文明

在头闸镇西永惠村文化广场上,伴着欢快的音乐,40多名村民整齐划一、有模有样地跳着广场舞,一支曲子下来,大家浑身都热腾腾的,已经58岁的岳秀珍,身着大红的裙子,脚上穿着高跟鞋,要不是走近到她跟前,压根不会想到她年近花甲。

“我已经坚持跳广场舞8年多时间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老年人一定要养好身体,好好享受美好生活!”岳秀珍自信地说。

今天在我们面前的岳秀珍是多么的自信、漂亮、快乐,不过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尤其是人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真正地充分体验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和幸福。

“在我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窘迫,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落后,‘大男子主义’思想很严重,作为女性,我们整天除了劳动,就只能待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其他好多事都不能参与,总怕别人说三道四。”岳秀珍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对教育的重视让人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岳秀珍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封建迷信盛行,村民得了病,一般都不会去医院看,而是找当地的“神婆子”。“记得以前村上一位妇女患了高血压,医生让她每天服用降压药,平时注意饮食。她没听医生的话,去找‘神婆子’,结果一个普通病就被耽搁了,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农村特别多。”

知识改变命运。家里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就能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改革开放40年来,西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就有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民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据统计,通过学习,村里先后走出去了200多人,他们有的在行政机关上班,有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通过他们带动了整个家庭生活的好转。

传承翰林文化滋养幸福生活

下午2时,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而头闸镇头闸社区文化活动室内暖意融融,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美玲的带领下,十几位妇女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

“现在的农村妇女不再是整天围着锅台转了,闲暇之余,她们也会穿上漂亮的裙子,化上精致的妆容,唱歌跳舞,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回忆过去,刘美玲感慨万千,在她二十岁的那个年代,尽管也正是爱美的时候,可因为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限制,没有漂亮的裙子穿,更没有可以跳舞的地方。冬闲时节,男人们喝酒打麻将,女人们串门聊闲话,村民的生活和寒冬一样死气沉沉。

“改革开放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和城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差距越来越小。”刘美玲说。2015年,头闸社区打造了新阵地,通过整合资源建设了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理疗室等,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设备和场所。在这里,居民或交流技艺、或唱歌跳舞,俨然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另一个驿站。

翰林故里,文化头闸。走进平罗县头闸镇九年制学校,道路两旁的德渊文化墙上写着俞德渊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伴随着教室内的琅琅书声,校园内处处浸润着浓厚的德渊文化氛围。每逢清明、端午等节日,该校的师生们都会前往不远处的俞德渊翰林祠堂开展“弘扬翰林精神、继承德渊遗风”缅怀活动,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近年来,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文化艺术之乡”的头闸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投资建设了翰林文化广场、翰林游园、翰林清风文化展馆。通过开展“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主题征文、“寻找头闸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率先树家风、立家训,形成尊崇传承翰林清风新风尚。同时,投资148万元实施翰林文化广场提升工程,为群众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场地。

制种产业兴旺奔向小康生活

“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种田都靠人,累死累活的也就种十几亩地;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只要你愿意种,想种多少都没问题。”说起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农村的变化,双渠村村民赵学富打开了话匣子。

赵学富虽已年过六旬,但身体硬朗,精神抖擞。“国家政策这么好,正是增收致富的好时候,我还不想让自己闲下来。”

今年,头闸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双渠村引进制种企业,与村民以种子订单的模式,联建380亩的蔬菜制种示范园区,这其中就包括赵学富的50多亩地。加入园区制种之初,赵学富先行先试,大胆尝试了园区新引进的黄瓜制种项目,没想到当年就赶上了好行情。10月份收获季,2亩黄瓜制种产量近200公斤,以市场价每公斤170元卖出后,赵学富收入了三万多元。

“如果按过去的种植模式,50亩地也不见得能超过5万元。”赵学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刨成本,还有南瓜3万元,番茄2.6万元,莲花菜8万元,小麦大豆4万元。赶上了好政策,好行情,赵学富今年的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在头闸镇,像赵学富这样通过制种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民有3000余户。

借着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的东风,近年来,头闸镇先后引进11家较大规模的制种企业及合作社在头闸镇建设制种示范区,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制种展示示范基地5个,集中连片制种园区10个,全镇蔬菜制种面积达1.7万亩,2017年,该镇农业总产值达3.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借着这股春风,我们将以举办第六届种业博览会为契机,通过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更多的企业和新产品落户头闸,引领全县制种产业大步发展。”头闸镇副镇长田生元说。(记者 苟永霖 周丽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页面已撤稿或删除
如您是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请确认其拼写正确,并注意网址的大小写字母区分。
了解宁夏地区更多信息,请访问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