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索引号: 640221021/2023-00055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机关: 平罗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 2023年01月09日
标  题: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罗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平政发〔2023〕4号 有效性: 有效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罗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平政发〔2023〕4号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

现将《平罗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平罗县人民政府

2023年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罗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年—2025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是全体人民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体育强国和健康宁夏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发展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宁政发〔2022〕23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加快构建惠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合法权益,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民健身方式不断丰富,赛事活动更加活跃,全县体育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大体教融合、体医融合、社会力量办体育等体育改革创新力度、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运营等工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8.5%以上。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建设全民健身场地,乡镇、村级体育场地设施逐步提档升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县城区形成“10分钟健身圈”,体育设施维护和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以上。

(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体育行业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组织健全,赛事组织经常化、社会化,服务管理规范有序,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6个,社区全民健身站点达到50个以上。

(四)全民健身体育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县级“4+X”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并向乡镇、行政村(社区)延伸。全县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服务管理规范有序,提升服务水平。到2025年,取得不同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经常开展活动的全民健身站点达到35个以上,每千人拥有4名及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五)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推行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群众健身活动的普及,使健身群众每人参与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法,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健身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月、农民篮球争霸赛、社区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助推县域“三大球”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播体操、工间操推广普及。

(六)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达到91.5%以上,全县群众体质状况明显改善。在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到95%及以上,优良率达到50%及以上,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全面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互联网等媒体优势,加大对全民健身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的个人发展理念,形成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广大群众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和比赛,培养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挖掘整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群众健康素质提高。加强体育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和各类邀请赛,拓宽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的交流渠道,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扩大平罗对外宣传,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着力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以上。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支持,对原有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县域规划建设,投资新建设体育公园和体育场馆,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二是根据村庄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开展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基本满足城乡群众就近便利健身需求,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现“一乡一中心”“一村一广场”。重点加大对移民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村级活动场地建设,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向移民村倾斜。三是整合资源,提高公共体育场地使用率。维修改造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综合利用已建成体育场地和设施,加强校园足球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新建体育健身设施,参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和使用率。

(三) 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扶持、培育、壮大体育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使其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坚持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工作的新机制,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网络化、规范化建设,使全民健身活动站点遍布乡村、社区,成为带动群众健身的有效实体。建立教体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健身活动,引导青少年参加课内外体育训练,开展基础、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培养体育兴趣,掌握1-2项健身运动项目技能,常态化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培育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大学等人民团体和老年人体育组织的优势,以全民健身活动为抓手,带动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科学健身,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加强全民健身与旅游、文化、科技、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全方位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四)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终身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一地一品”向“一地多品”发展。

加快社区体育发展。整合社区、居民小区、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等资源,开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冰雪、轮滑、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举办单项、综合性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健身。推进社区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体育服务能力,逐步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项目,做到有设施、有组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注农民身体健康。将农民健身、农村体育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加大健身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改善农民健身条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站点向行政村覆盖延伸,确保每个村有一个健身站点,配备3—4名体育健身指导员,开展群众喜爱、普及面广、参与面宽的健身活动。在传统节假日和农闲季节举办县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各类比赛活动,广泛组织农民体育赛事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

强化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充分发挥各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的作用,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活动阵地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开展“职工体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单位工作特点和便于职工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完善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制度,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每年举办两次综合性体育健身项目职工运动会,政府每年举办一届全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运动会,提高职工运动水平和工作活力。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健身活动和各类运动会,提高全县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强科学指导,提供特殊群体体育活动设施,促进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

(五)发展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依托县域内的沙漠、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把体育和旅游结合起来,拓展锻炼项目,引领锻炼人群,促进体育消费,重点打造“一沙两水一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沙”即依托陶乐沙漠资源,扶持开发沙漠汽车越野、沙漠铁人三项、沙漠定向越野、沙漠穿越等运动项目,打造独具平罗县特色的沙漠运动。“两水”即依托沙湖及周边水域、黄河湿地资源,开展垂钓、露营、滑雪、滑冰、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漠毽球等运动项目,打造融旅游、度假、运动健身于一体的户外运动。“一传统”即挖掘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普及推广钱鞭、陀螺、象棋、木球等民族体育项目,特别要发挥宝丰镇、庙庙湖移民区等少数民族爱好篮球、城镇职工爱好自行车骑行等优势,开展农民篮球邀请赛和自行车骑行旅游、露营等项目,完善运动规则,提高参与群众数量。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到乡乡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积极申报命名传统体育学校,组织参加区、市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六)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全面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县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运动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体育专业教师达标率100%,开足开好体育课。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切实抓好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基地建设,完善竞赛体系,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足球联赛,普及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群基础,推动足球运动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严格执行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和高中毕业体育测试,加强体教融合工作,确保学生文化教育和体育技能全面健康发展。

(七)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以促进体育消费和丰富群众生活为目标,逐步建立结构合理、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服务市场,促使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逐年增加,体育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一是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依托沙湖、拉巴湖、瀚泉海的水、冰、雪、沙漠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依托其水上、冰雪、沙漠等项目,创建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具有一定影响,符合我县体育需求和特色的大型赛事,提升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以体育中介组织,积极办赛事。三是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体育产业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统领、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全县全民健身重大事项,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效能考核范围,年终进行统一考核。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成立负责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机构,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有专人负责、有场地支持、有经费保障,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二)加大保障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国家对体育场馆的各项税收政策,将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按照每年每人3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按照“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方式,融资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活动场馆和设施。采取政府购买、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对移民地区和弱势人群全民健身事业经费、项目的扶持和倾斜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差距,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捐资办体育,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经营受益,谁捐资办体育赛事谁冠名宣传”的原则,投入全民健身活动。同时,在县城和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规划体育用地,保证体育场所和设施只增不减。

(三)健全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服务组织网络,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发挥体育协会和各类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引导作用,使协会赛事组织经常化、社会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注重乡镇、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体育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县为抓手,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调动乡镇、社区和有关部门工作积极性,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健身群众基础,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