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平罗县回民中学、平罗县惠北小学

时间:2019-08-05
来源:平罗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平罗县回民中学:孩子们零距离感受传统乐器泥哇呜魅力

6月19日,在平罗县回民中学的音乐课上,学生练习吹奏泥哇呜。

微信图片_20190805114537.jpg

    泥哇呜,原为民间吹奏的边棱气鸣乐器,由土制乐器演变而来,因吹出来的声音“呜呜哇哇”而得名,是埙的一种,又叫泥箫,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石嘴山市平罗县回民中学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泥哇呜作为校本课程,融入全校音乐课程中,致力于让民族乡土乐器代代相传。

   “河那边草原呈现白色一片,好像是白云从天空飘临……”在平罗县回民中学,每到下午自习课时间,音乐教室里,60名泥哇呜社团学生手捧着泥哇呜乐器,手指在气孔间灵活的转换,大家都沉浸在《剪羊毛》的优美曲调中,这样的场景已是该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泥哇呜,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再是追逐打闹,而是吹奏自己熟悉的乐曲,并且你帮我,我帮你,进行吹奏练习,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专门在该校教授泥哇呜乐器的教师马亚玲,是宁夏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代表性传承人杨达吾德的徒弟,自从她接触泥哇呜乐器后,便来到该校执教,把对泥哇呜乐器的热爱传递给她的学生们。她介绍,自2009年开始,为了促进校园泥哇呜艺术良性发展,该校结合民族学校优势,利用宣传展板、校广播、网络等大力宣传泥哇呜的艺术之美,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泥哇呜授课机制,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现场授课,成立泥哇呜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举办校园艺术节、演奏会,组织学生在传统节日走进社区、敬老院进行表演,让泥哇呜技艺深入人心。如今,该校在积极申报回族乐器泥哇呜传承保护基地中,为民族文化传承作出努力。

    “自从学会了吹泥哇呜,我经常吹给父母听,现在已经是我家固定的娱乐项目,特别是爷爷奶奶看到我把民族乐器吹得这么好,逢人便夸我。”该校七年级学生金杰宇告诉记者,刚开始他觉得这个乐器“土”,但在学校教学的熏陶下,如今的他对泥哇呜已经爱不释手了。

    “一个泥哇呜就是一件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是外界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载体。”马亚玲说。一次,她去北京参加培训,在交流互动环节,她穿着回族服饰,拿起泥哇呜,现场演奏了一曲《新宁夏数花》,清脆、优美的旋律让在场人员纷纷鼓掌,这样的场景让她深有感触,“走出宁夏,泥哇呜就代表了地方特色,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它、传承它。”目前,从课内到课外,平罗县回民中学的学生不仅可以吹奏《掀起你的盖头来》《欢乐颂》《茉莉花》等一些简单的乐曲,还能演奏《剪羊毛》《同一首歌》《新宁夏数花》《苏珊娜》等多首高难度乐曲,泥哇呜社团共参加展演30余次,还曾参与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栏目的节目录制,马亚玲撰写的《回族乐器泥哇呜》校本课程教材被评为宁夏第十一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音乐特色的泥哇呜教材和教学模式,对于改革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平罗县回民中学副校长孙多福说。

在稚嫩的心田 播种“葫芦文化”

    6月19日,在平罗县惠北小学“葫芦文化”艺术实践教育工作坊,老师辅导学生进行葫芦烙画创作。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北小学,小小的葫芦,让这个偏远寂静的乡村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技艺激发校园活力

    日前,记者走进平罗县惠北小学,正好赶上该校六年级学生们在上葫芦烙画课,只见学生们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神专注,手里的葫芦在刻刀的雕琢下,渐渐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微信图片_20190805114602.jpg

   “学生除了上课外,课余时间,这里是他们最愿意来的地方,你看这墙上的作品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做的。”该校教师任瑞丰是惠北小学“葫芦文化”艺术实践教育工作坊的指导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葫芦烙画这门艺术,被这项艺术深深吸引着,于是她买了葫芦、木板、烙笔开始尝试着烙画。

    通过深入了解,任瑞丰得知烙画是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葫芦烙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那时起,任瑞丰便潜心研究烙画技法,久而久之,她便有了新的想法,决定把这门传统技艺和学校的校本课程联系起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是职责和乐事,现在会烙画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我也有义务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任瑞丰说。

    2017年7月,平罗县惠北小学创建了“葫芦文化”艺术实践教育工作坊,并以该工作坊为平台,以葫芦烙画为纽带,面向学校党员、学生、教师开展党建服务、少队活动、德育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又传承了古老工艺。同时,为了发挥“葫芦文化”艺术实践教育工作坊的育人功能,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到石嘴山市潮湖村宁夏非物质文化项目葫芦刻画传承人陶瑞珍工作室参观学习。2017年12月,该校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8年,该校的葫芦烙画系列活动分别取得了平罗县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展示评比第一名,以及石嘴山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展示评比第一名。

    “你看,这个图案代表了祖国的强大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天,正在烙画的学生杨采妮拉着记者的手,兴高采烈地向记者介绍她的作品。12岁的杨采妮两年前开始学习葫芦烙画,文静的她聊起葫芦烙画时总是滔滔不绝,还经常跟随学校到县里、市里参加艺术展演活动。

葫芦种植感受耕耘之美

    平罗县惠北小学位于偏远的乡村,校园内闲置的土地比较多,为了美化校园,同时节省葫芦烙画的开支,3年前,学校将闲置的1亩土地进行了有效利用,开始种植葫芦。

   “教师翻地,学生撒种,通过种植葫芦,既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葫芦、认识葫芦。”平罗县惠北小学校长王尚宝介绍,每年春天,学校都组织学生到葫芦地里撒种子,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开展亲子活动,并为周边学校提供葫芦。

    自从有了葫芦园地,学生在进行葫芦烙画之前,都会自己动手种葫芦、摘葫芦、给葫芦“打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生长的生命周期,更让民间艺术真正散发出了无穷魅力。碧绿的葫芦园、精美的葫芦作品,如今是该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经常有各单位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少年传承则国家传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希望。”前来参观的平罗县黄渠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陈雨说。

   “在学校,低年级种葫芦,中年级进行葫芦彩绘,高年级进行葫芦烙画,让不同年龄的孩子沉下心来,感受美育的气息,让传统文化根植孩子的心中。”校长王尚宝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