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罗县农牧局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告公开
平罗县农牧局2014年度部门决算公开
一、单位情况
(一)基本情况
1、主要职能
平罗县农牧局是县人民政府承担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成部门,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县农牧业科技、信息、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流通、加工、农村扶贫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行政执法、农民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本局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共13个。其中:政府机关1个(农牧局);技术服务型事业单位10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中心、草原站、陶乐良繁场、畜牧中心、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2个(良种繁殖场、鱼种场)。
2、机构人员情况、当年变动情况及原因。
2013年末实有人数589人,其中在职364人,离休1人,退休224人。2014年末实有人数588人,其中在职346人,离休1人,退休241人。当年年末在职人数比上年末减少18人,离退休人数比上年增加17人。
二、当年资金投入情况及取得效益
2014年,我局以中央及区、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一特三高”和“五百三千”发展规划,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制种为主导,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以瓜菜、生态水产、优质粮食为补充的特色产业,通过“举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活流通”,全面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科技支撑得到加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深入宣传政策。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我局从2月份开始至4月底的两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机关干部“下农村、送政策、促发展”活动任务,全局共有121名干部参与了该项活动,覆盖了通伏乡5个村民小组、所包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结合农时季节,共举办水稻专题培训班25场次,培训人员1650人次 ,编制印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政策宣传手册》、《2014年主推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手册》6千份,发放《平罗县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4万份,走访群众525户,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325条,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5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起,有力促进了政策落实,推动了重点工作,加快了农村发展,也密切了干群关系。二是研究出台政策。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14]43号)文件精神,研究出台了《平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专题召开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会议,参与修改并印转了《石嘴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制订了2014年推进制种、畜牧业、瓜菜产业优化升级、10万亩优质水稻和生态水产基地建设5个方案,已经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努力争取,自治区将我县蔬菜制种列为全区特色产业重点区域并予以支持;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确定的重点培育持续替代产业集群名录;中央、自治区下达我县良种补贴资金827万元,下达我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42万元;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下达我县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3521万元。
(二)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按照“稳粮扩经、压夏增秋”的方针,逐步压减小麦面积,稳定水稻面积,扩大单种玉米和经济作物面积。2014年,全县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74.73万亩,比上年减0.77万亩。其中小麦9.43万亩,比上年减少3.77万亩,减28.6%,平均亩产为325.4公斤,比去年增23.4公斤,增7.8%;水稻15.5万亩,平均亩产为524.9公斤,比去年减27公斤,减5.2%;玉米49.8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增6.4%,平均亩产为591.5公斤,比去年增27公斤,增4.8%。在通伏、姚伏建成5000亩的水稻品质提升园区2个,全县共完成水稻保墒旱直播7.18万亩,插秧3.25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65%。通过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推介,及深松深翻、统防统治措施的引导,实现了水稻品质和效益双提高。2014年,由于玉米全面丰收,全县粮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达35.7万吨(最终数据以调查队的为主)。
(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升级。按照 “一特三高”农业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抓好农作物制种、草畜一体化、瓜菜、生态水产、优质水稻等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一是制种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依托18家制种企业,大力发展企业加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制种,落实制种面积13万亩(其中蔬菜制种10万亩,粮食制种3万亩),比上年增0.5万亩,由于蔬菜种子加工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民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预计今年制种总产量达3700万吨,比上年增加400万吨,增长11.8%,亩均收益1500元以上,产值达3.4亿元。二是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截至目前,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2个(肉牛3个,奶牛2个,肉羊7个),新建饲草基地6个1.3万亩,饲草种植面积达5.6万亩。全县肉羊、肉牛、奶牛饲养量分别达213.8万只、15.7万头、1.03万头。牛、羊、奶牛鲜奶数量增加,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全县已建设投产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示范场达122个,其中:饲草加工企业17个,肉羊场50个,肉牛场17个,奶牛场12个,生猪场9个,家禽养殖场11个,特种养殖场6个。正在规划建设的3个,分别是庙庙湖羊场、红崖子乡草畜一体化示范区、盛华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二期。截止12月份,全县肉类总产1.97万吨,禽蛋1800吨,奶类2.3万吨。三是瓜菜生产规模持续扩增。认真开展蔬菜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工作,保障“菜篮子”供应。落实县级蔬菜自供基地104个,申报认定区级蔬菜自供基地11个,特别是华泰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为瓜菜产业节水节肥、节本增效树立了示范样板。做好了移民区3968座庭院移动棚茬口安排和生产技术指导,新建移动棚360座,改造旧棚438座。新增蔬菜面积10980亩,其中:露地菜9900亩,设施菜980亩。完成复种秋菜5.4万亩,全县蔬菜面积18万亩,其中,节能日光温室1.1万座2.58万亩,大小弓棚2.2万亩,露地菜13.22万亩。据测算,今年秋冬茬日光温室亩均纯收入达到1.2万多元,大中拱棚亩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由于蔬菜价格下滑,效益普遍不高。四是生态水产养殖效益较好。全县投放各类鱼苗656.2万公斤,新开发水面1600亩,完成池塘改造1027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4万亩,其中池塘 2.62亩,湖泊7.8亩。建成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13个3.5万亩,立体养殖示范点6个,新品种养殖面积6万亩,占全县养殖面积的60%。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实施了农产品加工惠农工程,支持农产初加工,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以石嘴山A区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以通伏乡为核心的优质水稻加工园区、以河东地区为核心的制种加工园区、以宝丰为核心的脱水菜加工园区,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脱水菜和特色菜、制种、水产品、乳品饮料、羊毛绒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集群,扶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扩建,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引导10余家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面积10.2万亩,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强化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累计登记注册农产品商标56个,培育宁夏名牌产品9个,石嘴山市名牌产品12个,宁夏著名商标8个。狠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9个,新评选区级农民经济合作社3家,市级农民经济合作社7家,县级农民经济合作社示范社19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8.8亿元,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五)生态移民区产业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深入实施移民村农业产业帮扶计划,抽调5名专业技术人员长驻生态移民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积极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的产业帮扶,手把手教给农民干,实地做给农民看,先后为移民区培育种苗100万株,五堆子和庙庙湖移民区3968座移动棚和陶乐镇庙庙湖移民区新搭建的360座移动棚全部流转定植西、甜瓜效益显著,共举办设施瓜菜种植、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培训21期,培训移民4000人次。
(六)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三轮公示,三榜确认”,共丈量土地86.81万亩,其中:确权登记二轮承包耕地43.85万亩,颁证5.3万户,颁证率96%。确权农户承包集体荒地42.96万亩,颁证4.2万户。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9个,流转土地7.9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00名,建成示范性规模经营主体31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1个(注册家庭农场112个),规模流转土地23万亩。大力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对全县143个村集体“三资”进行核查清理,理顺了村集体产权关系。进一步简化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程序,农行平罗支行、农商行、石嘴山银行、沙湖村镇银行4家金融机构已办理“三权”抵押贷款5800笔,发放贷款2.64亿元;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交易信息150条,办理各类农村产权交易650多笔,交易金额5700万元。
(七)农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大。引进水稻、玉米、蔬菜制种等优良品种34个、示范推广工厂化育秧、穴盘育苗、精量播种、穴播水稻、喷滴灌、杂交制种、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等种养技术18项,开展试验示范项目20多项,特别是在水稻品质提升对比试验上,实现了插秧期提前10天和播种量减半两个突破。二是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全价购机,补贴到户”的方式,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共补贴新型农业机械1743台(套),受益农户693户,其中玉米收获机械增长较快,达743台,增长50.7%,新增农机动力1.34万千瓦。据2014年农机普查,全县农业机械总装机动力达62.9万千瓦,占全区总装机动力的五分之一,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2%。三是气象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提升。累计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11点次,增加灌水量41.3万吨。在13个乡镇建设气象电子显示屏15个,乡村气象大喇叭覆盖率达92%;气象手机短信服务全覆盖,发布天气预警33期,农用天气预报60期,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趋稳向好。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质量,不断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建设,从生产的关键环节入手,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蔬菜抽检合格率100%,自治区农牧厅认定我县无公害种植业产地规模78.82万亩,淡水鱼产地规模2.1万亩,畜禽产地规模611.8万头只;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产量26.5万吨。
(九)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坚持防控并举,采取集中免疫和平时补针相结合,强化免疫注射、疫情监测、市场监管和队伍建设,创建动物防疫示范乡7个、村室65个。强化对小反刍动物疫情和H7N9禽流感专项防控,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处置预备队,落实应急物资,大力开展疫情摸排、监测、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累计完成小反刍兽医免疫102.7万只、牛羊口蹄疫免疫8.34万头、98.3万只,猪口蹄疫等免疫9.69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185.9万羽,应防数免疫密度和标示率均达100%,确保了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十)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进一步显现。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共发放各类涉农贷款27.55亿元,有力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协调保险公司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总保险种达19个,共完成种植业投保66.7148万亩,占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的89.2%,缴纳保费1595.7万元;完成能繁母猪、基础母羊、基础母牛、奶牛66.7149万头(只),占应保险种的95%,缴纳保费462.07万元;全县因灾害天气受损的脱水菜、温棚蔬菜、苜蓿、畜禽保险赔付617.6万元,有效缓解了农业灾害影响。县级配套资金240.9万元分两次拨付到位。
(十一)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局共引进招商项目11个,本年计划总投资9.2亿元,实际投入4.46亿元;在引资工作上,向区农牧厅、发改委、市农牧局申报各类项目111个,拟争取资金1.63亿元,实际批复项目71个,到位资金1.08亿元。
二、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一)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
1.上年结余:24,082,511.48元。其中,基本支出结转7160元,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25,338,802.71元,经营结余-1,263,451.23元。
2.本年收入:126,006,539.65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25,439,568.25元(基本收入15383908.58元,项目收入110055659.67元);企业经营收入546,753.03元;利息收入20,218.37元。
3.本年支出:109,759,151.34元。其中,基本支出41,303,971.73元,项目支出67,887,453.00元,经营支出567,726.61元。
4.年末结转和结余:39,795,486.12元。其中,基本支出结转22,438.89元,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41,591,885.71元,经营结余-1,818,838.48元。
5.当年财政拨款收入比上年增长3.534%,支出比上年增长0.157%,年末结转和结余比上年增长69.192%,。其中,基本支出比上年增长3.403%,项目支出比上年减少1.668%,经营支出比上年减少5.928%;基本支出结转和结余比上年增长2.134%(含利息收入),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 比上年增长64.143%,经营结余比上年减少0.34%。
(二)重点经济分类支出执行情况
(1)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959,208.14元,其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730,047.24元,公务接待费支出229,160.90元;2014年三公经费支出908,299.01元,比上年减少5.31%。其中因公出国(境)1人,支出费用29,858.00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用693,973.70元,人均开支2005元,比上年减少4.941%;公务接待费184,467.31元,比上年减少19.503%(公务接待214批次1,958人,人均开支94元)。
(2)会议费支出情况:2014年会议费241,902.00元,人均开支出699元/人。
(三)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2014年年末(本级)资产68,419,019.31元,负债22,387,061.71元,资产负债率32.72%。
(一)资产负债结构情况
|
2013年年末 |
2014年年末 |
比上年增减 |
资产合计 |
43,439,790.29 |
68,419,019.31 |
57.50% |
银行存款 |
4,681,617.45 |
7,941,983.74 |
69.64% |
财政应返还额度 |
22,886,597.00 |
39,987,772.00 |
74.72% |
其他应收款 |
11,471,560.84 |
16,071,630.57 |
40.10% |
固定资产 |
4,400,015.00 |
4,417,633.00 |
0.40% |
负债合计 |
13,693,812.58 |
22,387,061.71 |
63.48% |
应付职工薪酬 |
83,756.58 |
102,578.58 |
22.47% |
其他应付款 |
13,610,056.00 |
22,284,483.13 |
63.74% |
分析:1、银行存款比上年增加69.64%是因为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多,支付进度慢造成账面金额过大;2、财政应返还额度比上年增加74.72%,是因财政到年底下达预算指标多无法支付;3.其他应付款比上年增加63.74%是因政研室拨付种公羊补助款90万、财政拨付农业科技园补助200万等其他应付款。
四、本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分析
(一)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情况
1、会计从业人员情况。本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为在编人员,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并取得相关证书,符合上岗条件。
2、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为确保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本单位修订完善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会审会签制度》、《存货盘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认真落实财务开支会审会签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公开,定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下属单位专项资金收支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把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项目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会计基础工作。我局目前开设1个基本账户和1个专项资金户,符合开设账户的规定。银行预留印鉴及支票、汇票等按照财务人员岗位分开保管。我局为财政拨款一级预算单位,制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设置了会计账簿,执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同时,对乡镇收编事业人员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4、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台账,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填报要求,我局固定资产数据全部录入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国有资产的处置按规定程序办理,不存在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低价变卖等情况。
5、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近年来,我局在采购办公设备和项目购置设备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没有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和未经审批利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车辆和办公设备等有关资产的情况。
(二)2014年财务决算完成情况
我局组织、督促下属单位认真开展2014年财务决算工作。为保证决算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我局下发文件要求各下属单位及时与财政局和局财务室核对当年财政拨款收入、结余数,按时间安排上报决算参数和决算编制说明。经审核各单位上报数据均无误。
(三)年末收支结余
2014年,汇总年末收支结余比上年度增长69.192%,主要是:(1)年初财政下达项目资金预算指标数额大,因农业项目施工周期长而慢,项目资金支付比例低,导致项目资金年末结转结余数额大;(2)以前年度或当年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因项目没有实施完毕,当年没有进行资金支付并继续结转下年度使用;(3)年末财政提前下达下一年度资金预算指标而未支付的;(4)基本建设资金因项目没开工或未完工资金未支付的;
(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财务管理活动,完善财务管理、审核审批和会审会签制度,规范财务开支,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2、项目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项目和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我局将严格执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批复方案进行资金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擅自改变资金使用用途,不挤占、不挪用。认真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把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项目发 挥出最大的效益。
3、加强财经法规业务学习,增强风险控制防范意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