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铿锵宁夏疾步行

时间:2021-08-17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时间”,宁夏分秒必争。

1982年,宁夏贫困人口为119.3万人,占总人口的30.4%;2012年,宁夏贫困人口减少到9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14.1%;2020年,宁夏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累计减贫83.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4%。

同步的背后,是奋力逐梦。同步的背后,是科学精准施策。

近4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将扶贫开发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持续实施6次大规模移民搬迁,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宝贵经验;持续推动25年闽宁扶贫协作,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典范。

新时代,新使命。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要找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宁夏篇章的着力点,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新宁夏,我们阔步新征程。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只木箱,装着变迁的故事。

2013年4月,彭阳县张湾村人集体迁往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各家各户的家当中,均有装满玉米芯的编织袋。

2018年,其中的玉米芯成了银川当代美术馆“光阴的秘密——开启记忆宁夏的木箱”展览的展品。名为《迁》的作品的作者黄雅晨,当时随张湾村村民一起启程,一路跟拍。

“玉米芯,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和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未知,生火做饭用的玉米芯,让他们踏实。”黄雅晨在作品简介里描述。

到了月牙湖,移民们发现玉米芯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红瓦白墙的新房里,做饭不再烟熏火燎烧柴火,都是现代生活设施。

俯瞰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润丰村是银川市为落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而实施的重点工程。

彭阳县以红河、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为主要区域,建设“彭阳辣椒”生产基地4万亩,年产鲜椒10多万吨,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

曾经的西海固,“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出路在哪里?

“困”是思变的开始,“移”是故事的开端。

“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宁夏山川统筹、以川济山、山川共济、共建共享治理贫困。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实施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通过6次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将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立足移民安置区资源禀赋做好后续工作,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宁夏将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筑基之策、关键之举,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两地携手奔小康

宁夏中卫市有沙坡头,福建厦门市思明区有沙坡尾。“头尾”携手,紧密合作。

贯彻闽宁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精神,积蓄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年5月初,宁夏文旅考察团前往厦门考察;6月,厦门市思明区组织由政府、文旅企业、媒体和网红组成的文旅交流协作团前往宁夏交流,推动闽宁文旅密切合作。

25年来,往来山海间的一个个身影,接力闽宁协作的“火种”,释放可持续的暖意。

这几天,厦门市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即将启程。在新的征程共谱闽宁协作新篇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共同的期许。

今年4月,在全区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记者见到了第一批援宁挂职干部。回顾老照片,他们第一次来到宁夏时风华正茂,如今霜染华发。

“第一批工作队主要做了三件事:破解吃水难,打井窖2万多眼;缓解种地难,实施‘坡改梯’8.8万亩;改善上学难,新建改建72所希望小学。”福建省第一批援宁工作队负责人张性魁回忆。重访西海固,张性魁感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会一直关注宁夏。”

闽宁扶贫协作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提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25年来,闽宁两省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探索总结出的“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前提、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核心、把产业带动扶贫作为关键、把改造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等经验,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你要是见过这原来的山,你就知道有什么不同。山川焕颜,水土重生。”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台词。

经历“焕颜”和“重生”,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如今发展为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跃升到去年的14961元。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以产业发展、企业参与持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故事,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生动缩影。

25年来,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名、专业人才2000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传授方法。

由最初福建单向帮扶宁夏,拓展为闽宁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由最初主要是政府援助,拓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由最初“输血式”帮扶,拓展为“造血式”帮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推动闽宁扶贫协作实现了“三个拓展”。

新发展阶段,赋予闽宁协作新的历史使命。今年5月30日,闽宁协作第25次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发展,共同续写新的闽宁故事。

“三山”一河护生态

西海固战贫历程,也是一部生态建设史记。

曾经的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的西海固,山清水秀,流绿淌翠。

彭阳,是宁夏生态建设的一面动态“窗口”,其乡村游的网红打卡地,在1983年几乎是“零”流量。试看:大半辈子过去了,山变绿了,杨凤鹏的头发白了。这位林业高级工程师,1987年起参与造林,2013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山上没有路,都是犟石头,能种活多少树?”乡亲们犯嘀咕。杨凤鹏只是重复:“注意标准。”这个标准,可以衡量。他随身带着一把卷尺,走到哪量到哪,给老百姓做示范,“少一寸都不行,种树可不是做样子,不认真栽咋能保证成活?”

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杨凤鹏担任彭阳县造林队队长。

陡峭的山坡,人站着都困难,怎么种树?彭阳人把绳子系到腰间,悬在半山腰,硬是把苗栽上——没有捷径,只有实干。如今,彭阳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县时的3%增至30.6%。

站在彭阳的“新地标”悦龙山公园,杨凤鹏应邀与青山合影,他整理了衣角,又顺便轻轻“整理”了一下身旁的树枝。

目前,固原市森林覆盖率,已由“三西”建设之初的1.4%,提高到2019年的28.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已由16%提高到73%。

西海固地区从卫星图上的“黄色”色块变为绿色,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沙漠从步步“入侵”到连连消退。宁夏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以“一河三山”为坐标,构建“一带三区”生态总体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四查四补”亮成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2020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会议,部署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薄弱点,确保不丢一户、不落一人。

当年8月,记者在西吉县王民乡二口村采访时,村民李兰花一家仅一人外出务工,发展基础薄弱,有致贫风险,被村上列为“边缘户”,乡上还为李兰花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四查四补”中,王民乡共查出“边缘户”39户168人,脱贫监测户42户255人。西吉县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

全面小康,是全面进步的小康。

既要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也要补上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宁夏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动态清零;持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持续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建立专门查补制度;持续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推广“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

宁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新的征程上,宁夏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聚力奋进。(记者 毛雪皎 王 鼎 文/图)

位于贺兰县洪广镇北部的欣荣村,是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村,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目前,欣荣村已形成以务工为主的劳务输出产业,以食用菌为主的特色果蔬种植产业,以奶牛托管养殖为主的养殖产业,以制衣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化产业。

六盘山下,金银花开。隆德县是六盘山区中药材主产区。近年来,中药材产业为当地种出了致富“良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工人在现代化的挤奶车间工作。灵武市白土岗乡在泾兴村引进宁夏兴源达牧场,形成“土地流转+奶牛分红+劳务输出”的奶牛养殖产业促扶贫模式,为593户移民群众托管奶牛,牧场日产鲜奶32吨,每户可实现固定收益分红1500元。

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该县闽宁纺织加工产业,由最初的一家闽宁纺织厂,逐渐发展到4家企业聚集的园区,实现单个企业向一个产业链发展的“聚”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