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华彩60年 奋进石嘴山

科学种养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

来源: 石嘴山新闻网 日期: 2020-04-28

又快到开渠引水、种植水稻的时节,家住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的种粮大户周生林最近一直在忙:整理土地、施肥播种、开挖鱼塘……今年,这位在乡上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又有“大手笔”:不仅又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还把最好的350亩稻田拿出来搞稻蟹共生种养。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就是让稻养蟹、蟹养稻。在稻蟹共生种养的环境下,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改善水质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站在通伏乡绿色富硒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稻田边,周生林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解释这种共生模式。

一次投入350亩优质稻田尝试稻蟹共生种养,底气来自周生林近几年趟出的一条科学种养之路。

今年46岁的周生林是通城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本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2009年,趁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春风,周生林流转通城村土地1260亩,并于2013年成立了平罗县绿康林家庭农场,在惠民政策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周生林的家庭农场逐渐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道路。

“我们过去这个田,一条子田三五十个埂,现在一条子田就三五个埂,‘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各方面都节省。”周生林掰着指头算道,“‘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后,每亩人工能节省40元,机耕费节省20元。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后,每亩田又节省30元。现在上了精量穴播机每亩地节省种子10公斤,又是40元。每亩耕地可节约生产性投入140元。”

近几年,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盐碱地改良项目的实施,通城村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收储农民耕地4000亩,将过去“零碎化”土地“化零为整”,将“小块田”通过规划整合变成“大块田”,流转给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率和新品种推广率,还让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感受到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好处后,周生林又把眼光投入到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上来。

“我们刚开始种地跟农户一样,农户种啥我们种啥,种了几年几乎没有啥收入。”周生林回忆道,“从2015年开始,我们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尝试选用成本较高的优质水稻种子,采用测土配方、精量穴播等科学种植技术获得成功,种的稻子每公斤比其他农户多挣四毛钱。”2017年,尝到科学种植甜头的他拿出250亩地大胆尝试稻渔种养,种出的水稻每公斤又比前一年多卖了四毛钱,算下来一亩地比之前又增收200元至300元,加上养鱼的收入,每亩又能增收500多元。

“过去这个沟全是草,这两年养鱼之后草也没有了,稻不用施肥,鱼不用喂料,既省心又保证品质,还能多卖钱。”周生林说。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据了解,通过稻渔综合养殖模式,水稻每亩产量预计600公斤,以优质水稻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收入1800元,秋收成鱼每亩100公斤,每亩收入1200元,如此计算,每亩可实现收入3000元。

“过去,通城村精量穴播只有周生林搞了500多亩,如今,在周生林等种粮大户的带动下,通城村开展精量穴播就有6000多亩,采用测土配方施肥5000多亩,全村种植优质水稻的面积增加了60%。2019年,通城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通城村党支部书记马义自豪地说。

多年来,通伏乡抓住水稻种植主脉,积极跑项目、引资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水稻种植园区建设,引进稻花香、吉宏6号等名优品种,扩大宁粳系列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019年,又以通城村、永华村、新潮村、兴林村为核心片区,建立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5个2400亩,2020年在全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项目8500亩。通过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模式,促使水稻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石嘴山市水稻种植产业第一大乡。

昔日“多而杂”“小而散”的旧面貌逐渐被“大而长”“大而强”的链式发展新格局所取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鱼米之乡正展现出她的最靓“颜值”!(记者 米振卿 马正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页面已撤稿或删除
如您是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请确认其拼写正确,并注意网址的大小写字母区分。
了解宁夏地区更多信息,请访问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