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 以精神伟力凝聚发展合力

时间:2022-09-13
来源:宁夏日报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以精神伟力凝聚发展合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跳动的血脉、一个国家行进的驱动、一个政党发展壮大的源泉,也是一个地区开拓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文化富矿和动力支撑。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激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这三种精神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期间对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殷殷嘱托。党代会报告将这三种精神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置于一起,就是要求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以革命本色担当作为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是红军长征在宁夏的历史进程中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红军长征这一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包括时代意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要素在内的精神动力。“不到”表达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彰显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自信心;“长城”喻示着一个奋斗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就要砥砺奋进、勇毅前行;“非好汉”则彰显了一种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不惧风险、不怕困难的豪迈激情。有了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自信心,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才能共克时艰、排除万难。“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坚决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必胜信念、凝心聚力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对困难和挑战不妥协不畏惧的斗争品格。“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在宁夏特别是六盘山区这一特殊地域空间的充分彰显,还涵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风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锲而不舍把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激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以奋斗姿态答好考题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路是革命年代的信仰坚守之路、奋斗探索之路、团结凝聚之路、走向胜利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提出“长征永远在路上”的命题,意在告诫全党: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在行走的新时代长征路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之路、胜利之路。今天的长征路同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相比,同样是充满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道路。宁夏在发展过程中、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无论是已经走过的长征路,还是新时代长征路,都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必须时刻不忘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使命,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凝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思想共识,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巩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安全基石,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扎实干劲,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集中统一的行动和力量,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以实干品格创造业绩

社会主义大厦从蓝图绘就到具体施工再到落地建成,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从认识论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蓬勃生机活力的基本经验,从方法论上指明了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辉煌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从红色文化传承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范,从民族精神赓续上弘扬了勤劳奋斗的中华民族美德,为我们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既是宁夏已有成就的实践概括,也是宁夏今后发展的行动召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要继续倡导实干作风,更加务实拼搏,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宁夏各项事业的殷切希望、对宁夏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不竭动力和旺盛干劲。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指向,明确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旨归,践行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践要求,把握实践标准、人民标准和历史标准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坚持“实”字打底、“干”字为先,振奋精神、实干兴宁,求真务实地干、身体力行地干、身先士卒地干、只争朝夕地干、精益求精地干、团结一心地干,把党代会明确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转化为发展方向、政策举措和工作抓手,团结奋斗再出发、真抓实干创佳绩。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这三种精神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全过程,既有其内涵意蕴的深度,也有其外延扩展的广度,凸显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中精神形态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贯通性,体现出厚重感和时代性,显现出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展现出伟大实践过程的力量源泉、动力支撑的作用和效能,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的丰厚精神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要全面领会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理论意蕴、深刻把握精神特质、全面践行实践要求,以精神伟力凝聚发展合力,勠力同心共创美好未来。

【学者论坛】

在坚定政党自信中坚决拥护“两个确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自觉,是在新征程上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自觉践行。

“两个确立”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宏伟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和坚定信心的庄重宣言。

“两个确立”彰显中国共产党政党先进性的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首先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的政治代表。但政党不同于一般的阶级组织,而是由一定阶级中最忠实、最坚决、最积极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人组成的集体,是本阶级的核心。由此,列宁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概括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打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质属性的先进性奠定了政党自信的基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更是政党先进性自信的集中体现。

“两个确立”彰显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科学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检验的科学指导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就是坚定党的指导思想科学性的自信,也是坚定政党自信的基本内涵。

“两个确立”彰显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的自信。“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持强大政治定力的信心和能力,彰显了始终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是对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自信。

政党自信是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

坚定的政党自信内在地统一于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中。概言之,坚定“四个自信”的核心在于坚定政党自信,坚定政党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源头活水、自信之魂,也是坚定“四个自信”最为核心的价值体现,更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底气、优势和定力所在。

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昭示着坚定的政党自信。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间正道”,昭示着道路选择正确性的坚定自信。

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昭示着坚定的政党自信。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自信。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创新性与时代性,在科学的理论创新发展中不断增强坚定的政党自信。

制度体系的优越性昭示着坚定的政党自信。制度自信是全体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体系的肯定性判断、确定性认同和坚定性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坚定的政党自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制度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中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昭示着坚定的政党自信。

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昭示着坚定的政党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豪感,在认同自身文化发展先进性的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强烈的文化担当,更加凸显着坚定的政党文化自信。

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必须保持坚定的政党自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自觉拥护“两个确立”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的必然要求。

保持坚定的政党自信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前提和底气。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变革、风险挑战,就越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越需要有科学的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就在于始终保持坚定的政党自信。“两个确立”是坚定政党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前提和底气所在。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必须保持坚定的政党自信。“两个确立”作为重大政治判断和行动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党自信。“两个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提炼、也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更是始终保持坚定政党自信的必然结果。面向历史,我们得出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结论,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必须坚守坚定的政党自信,将政党自信落实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具体行动之中。(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斌 顾悦)

【理论热点】

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看经济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生成的独特道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直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经济现代化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特色——强调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实践完全不同于西方所谓的共同富裕,我们的共同富裕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新事物,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不断优化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革除阻碍发展的旧弊,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经济这个“蛋糕”不断增大,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奋力谱写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的壮丽篇章,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了根基。经济现代化始终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为前提。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环境状况、公共服务等民生指标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感知和认可。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我国“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待全面实现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当前,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这既说明我国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分配体制上的不完善问题,还存在市场机制建设亟待破除的障碍问题。这就需要以结构调整和市场作用来缩小城乡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以克服收入分配体制造成的收入差距,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济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程度差距逐步缩小的现代化。

内容特色——强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

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先后发展,我国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并联式”的“四化”契合中国发展需要,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奠定了成功基石。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中国要继续坚持走“四化”同步的道路,同时,对“四化”的新内容要有深刻认知并在实践中稳妥把握。一是要更加突出工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但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要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拳头”产业。二是推进城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一方面,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商业性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城镇要均等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不断促使包括农民在内的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市民权利。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要彻底转变观念,不能一味考虑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安全需要等都应在城市布局中加以考虑,这样才能给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在统筹城镇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化。

道路特色——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创新同改革并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目前在联合国所列的产业分类中,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现实中我国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很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隐患。科技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在产业现代化上,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转化为“技术”,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在关键环节不受制于人。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研发设计,克服产业链上对国外的依赖,彻底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制度特色——着力从市场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对经济现代化来说尤其如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独特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求市场现代化,也要求政府现代化。首先,要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建设和完善诸如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等,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流动自主有序、要素配置高效公平。其次,现代化的政府在推动现代化方面要有为。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引导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重大科学创新计划、集成技术创新与新知识创新、为集聚创新要素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建设创新的新基建等都需要政府有为,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维护者和推进者这一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