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了宁夏新的时代重任、寄予了宁夏殷切期望,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重大机遇。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明确要求加快先行区建设,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在黄河保护上先行先试、取得突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创造经验,书写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宁夏答卷。
准确把握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问题
党代会报告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四个实现”为着力点,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先行先试、创新创造、苦干实干中取得突破、探索经验,以一域出彩为全域添彩。
实现在先行先试中闯新路。坚持把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先行区建设的基点,始终以全局利益为重,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跳出黄河看宁夏,站位流域抓保护,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一河三山”为重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系统修复,努力构筑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在黄河流域率先走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发展之路。以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开题,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集约化利用,破解生态保护治理难题。
实现在生态优先中讲担当。生态优先是基本原则,大保护是关键任务,必须把住原则、抓住关键,保住绿水青山的“金饭碗”、种好高质量发展的“摇钱树”。全面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最严密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以扩大环境容量空间改善发展质量空间。
实现在深度控水中提效率。先行区建设的核心在水、关键在水、难点在水,针对宁夏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坚持科学治水、从严管水、节约用水、深度控水,严格执行“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以供定需、量水开发、适水发展,严控高耗水产能,严禁人造水面景观,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益,构建同生态相衔接、同生产相适应、同生活相匹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实现在绿色转型中做示范。推动先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主题、绿色转型是路径,必须突出主题、加快转型,做大绿色经济增量,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农业提质、服务业扩容、数字赋能“四项计划”,构建绿色高效、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在更高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全面落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任务
党代会报告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三区”建设之首,充分说明了自治区党委推进先行区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必须按照党代会报告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伟大号召,以落实好《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为契机,用好战略资源,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坚持“四水四定”,突出节水控水,保障先行区建设之需。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农业节水用水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削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节水改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灌溉用水量。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大力推行先进定额,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全面开展节水型企业达标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鼓励建设废水“零排放”企业和“零排放”园区。推进城镇节水普及,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统筹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加大再生水、雨水利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生态景观优先使用非常规水。
坚持保护优先,注重生态修复,筑牢先行区建设之本。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坚持“四尘”同治,加快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和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深化城市道路、建筑工地、矿山等扬尘污染管控,持续优化重点行业差异化减排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实施“五水”共治,持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实施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不达标水体污染治理,确保黄河干流宁夏段“Ⅱ类进Ⅱ类出”。强化“六废”联治,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确保危废、医废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黄河安澜,筑牢稳固防线,铸造先行区建设之盾。以黄河干流和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城市防洪“四大工程”,巩固提升黄河干流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闭合贯通黄河左右岸标准化堤防。加快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重大专题论证,全力争取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发挥好黑山峡水利枢纽对协调黄河水沙关系、提高宁蒙河段防洪防凌能力、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清水河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建设,加大苦水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薄弱环节建设,提高中南部山区防洪标准。科学开展水沙综合治理,加快建立以大中小型水库、淤地坝、河道防洪等骨干工程为主的水沙调控综合防治体系,减少入黄泥沙,增强干流输沙能力,减轻干流淤积。巩固提升黄河河道及滩地被占问题整改成果,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从严审批涉河湖建设项目,杜绝河湖“四乱”问题。
坚持筑基强优,锚定发力关键,聚力先行区建设之要。立足生态资源、产业基础、特色优势,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推进落实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衔接配套,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着力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崛起,加快推动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推动落实国家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17条政策,高起点谋划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围绕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谋划开工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新能源项目,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聚焦“专精特新”,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三新”产业。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四大改造”行动,去除低端低效产能,加强先进新技术、工艺、装备推广运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坚持改革创新,开展先行先试,激活先行区建设之源。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求突破、促先行,瞄准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让生产要素、生态产品的价值充分彰显。用水权围绕“节水增效”,建成用水权确权交易监管平台,确保农业用水权应确尽确、工业用水权全面覆盖,建立县级用水权收储调控制度,开展二级市场交易,激活水权水市场。土地权围绕“盘活增值”,全面推进葡萄酒企业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建成全区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开展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跨省域交易。排污权围绕“降污增益”,健全完善排污权交易“1+6+N”政策制度体系,扩大排污权交易主体规模,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推动实现二级市场交易,努力提升交易市场活跃度。山林权围绕“植绿增绿”,加快制定解决山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措施,探索流转经营权赋值赋能,使经营权具备金融属性,推进建立林业资源价值评估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山进林。用能权围绕“节能降耗”,加快推动高耗低效产业淘汰退出和节能降碳改造,引导能耗指标向效率高、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项目配置,保障好重大项目用能。碳排放权围绕“绿色转型”,在试点开展火电行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平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其他重点行业进入全国平台交易。
坚持补短强基,推进联网升级,夯实先行区建设之基。以“20个重大工程项目”带动基础设施补短板、建网络、强功能、提水平。加快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优化改造蓄滞洪区、病险水库、排涝泵站,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构建兴利除害水网体系。抓紧推进包银、中兰等高铁项目,加快银川至太原高铁前期工作,加紧建设银川至昆明、乌海至玛沁、海原至平川等重点国省高速公路,实施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构建智能绿色交通体系。稳步推进5G商用和产业应用,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建设,构建高效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及配套电源、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宁夏千亿方级大型气田开发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提高能源对内自给率和对外贡献度,构建低碳高效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