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镇:用脱贫“高分答卷”兑现百姓“幸福承诺”

时间:2021-02-10
来源:宁夏日报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微信图片_20210203122411.jpg

白静(右)为移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

“咱这么大个棚,间隔小点儿多种几行到时候不就可以多收些番茄了吗?”

“垄间距一米六是最适宜这个番茄品种的间距,垄宽少10公分,植株密度偏大会影响通风、透光,番茄就容易生病。”

2月3日,农技人员白静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的四季大棚里为村民传授种植要领,志愿者们将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好的一筐筐番茄苗搬了进来。

连续几个周末,陶乐镇党员和志愿者们都在庙庙湖村的大棚里忙着帮移民群众起垄、拉滴管带、铺膜、栽苗。

“在企业打工一年挣近两万元,自己的棚预计能挣五到六万元,并且多了份成就感。”4号棚的移民马梅笑着说。

“准备栽种的番茄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品种‘釜山88’,生产周期长,产量高,只要营养给足能从2月一直长到11月。”白静说。

在这些连方成片的大棚中,有12栋日光温室大棚是移民自建大棚。

庙庙湖村是陶乐镇唯一的贫困村,共安置西吉县搬迁来的生态移民1413户7211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7户3905人。

2013年,马忠礼搬迁到庙庙湖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妻子孙玲花在家门口的华泰农基地打工。

在沙漠里里种瓜菜是马忠礼认为“不靠谱”的事,以前一场风沙吹过人都看不见,更别说菜苗了。

微信图片_20210203122418.jpg

党员和志愿者们帮移民群众起垄、拉滴管带、铺膜。

“企业从来不拖欠我们的工资,教我们种植技术还鼓励我们包棚种植,再发展几年自己也能建棚。”过去听到妻子这番话,马忠礼不以为然。

随着生活越变越好,房子铺上了新墙砖,孩子上学无忧,当去年为村民自建大棚要报名时,马忠礼果断地在合同上签了字。

一栋大棚就是一个“聚宝盆”。为了让移民群众获得最大收益,陶乐镇和企业鼓励移民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春季价格好时将番茄卖掉,夏季大地蔬菜上来走量,10到11月反季节蔬菜价格上涨时,每公斤番茄能卖七到九元。

“手里有地心不慌,一个大棚1.3亩,产值可比以前老家种上百亩种土豆的收益还要好。”马忠礼笑着说,虽然自己从没种过大棚,但有党员干部帮忙,不仅不担心,而且很有信心。

经过7年嬗变的庙庙湖村,沙漠变成了良田,田园生活如诗如画,产业日渐兴旺。陶乐镇党委脱贫的承诺一步步被兑换成了美好现实,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和摸得着的幸福,让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微信图片_20210203122423.jpg

近日,马全礼、白彦民、马守松和马忠仁几户建棚的移民群众一起,将一面印有“精准扶贫办实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送到陶乐镇党委相关负责人手中,用这种方式为该镇书写的“脱贫答卷”给了“五星好评”。

移民群众从刚搬来时的迷茫,在租赁大棚和圈舍发展种植和养殖,再在政策带动下自建圈舍发展小群多户养殖,到如今合作社组织自主建设瓜菜大棚的发展轨迹和热播剧《山海情》里的桥段相吻合。

2020年,庙庙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8万元,所有建档立卡户均实现高质量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初期的2900余元增长到9516元。

在脱贫攻坚的背后始终澎湃着一股“红色力量”。近年来,陶乐镇在庙庙湖村成立扶贫产业联合党支部,推动全镇人力向脱贫一线汇聚、资源向脱贫一线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凝聚。5年来共培养了11名致富带头人成为党员,培育12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

微信图片_20210203124526.jpg

移民妇女在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

与此同时,该镇创新工作机制,以“六清、四扶、两本账”的“642”工作思路,推行村村联营、村企合作、企农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将群众嵌入在产业链上,开发沙荒地11800亩,培育万亩沙漠瓜菜“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建设集中肉牛肉羊养殖园区,实施壮大村集体项目12个,引进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等6家经营主体,形成了沙漠瓜菜、草蓄一体化、劳务三大产业,连续两年为群众分红共计21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