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通伏乡稻鱼共生:一水两用 一田多收

时间:2019-08-05
来源:平罗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盛夏时节,在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一眼望去,嫩绿的稻秧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一阵微风拂过,稻秧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稻田旁的农沟里,清澈的水面似一面镜子,不时被游动的鱼儿打破,泛起层层涟漪。

“不要小看那些小鱼,它们不仅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业污染,还能使每亩地的收入增加千元左右。”通城村党支部书记马义解释说。

微信图片_20190805114304.jpg

通城村属于盐碱地带,夏天白茫茫,冬天水汪汪是通城村十年前的真实写照,也是该村村民面对盐碱地束手无策的无奈感叹。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盐碱地改良项目的实施,通城村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收储农民耕地4000亩,将过去“零碎化”土地“化零为整”,将“小块田”通过规划整合变成“大块田”,流转给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率和新品种推广率,还让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通城村村集体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
盐碱地的蜕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平罗县绿康林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生林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09年,周生林在村里流转12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在惠民政策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周生林的家庭农场逐渐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道路。
“一样的田野,不一样的收入。”面对眼前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的田园风光,周生林感慨地对记者说道。为了提高稻米品质,延长产业链,2018年,周生林拿出250亩地用于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试验,通过稻田“稻鱼共养”方式,实现多重增收,该农场每亩最高实现增收1500元。
“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大力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通伏乡党委书记方志斌告诉记者,今年,通伏乡在通城村开展1200亩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按照水稻种植区域和水产养殖区域面积12:1的比例标准实施“稻鱼共养”,在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农沟,新建环田沟,以每亩300尾的标准投放鲤鱼、草鱼、鲫鱼等鱼种,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水稻吸收肥料,净化水质,鱼类生活在良好的稻田环境中,摄食优质鲜活饵料,病原体相互感染的机会较少,体质健壮,抗病力强,稻鱼共生具有节水、节地、节肥、除害、除虫、改良盐碱地、疏松土壤、提高产量等多重作用,稻田原有的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平罗县水产中心主任马建勤说。
今年,在项目的支持下,周生林将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650亩,同时,还投放了500只鸭子,让稻、鱼、鸭融合在同一片水田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看到周生林的家庭农场去年收入可观,今年,我也投入300多亩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目前,水稻和鱼的长势良好,如果今年效果明显,明年将继续扩大面积。”该村种植大户郭小东乐呵呵地说。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据了解,通过稻渔综合养殖模式,水稻每亩产量预计600公斤,以优质水稻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收入1800元,秋收成鱼每亩100公斤,亩收入1200元,如此计算,每亩地可实现收入3000元。近年来,通城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全村9460余亩耕地全部种植优质稻。“我们将借力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通城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马义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